文物寄存办法惹争议 学者吁台北故宫应有使命感******
中新网12月20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兰千山馆”文物因寄存合约期满,台北故宫以院区库房空间有限,倾向不再续约,引发争议。岛内多位学者19日在一场公听会呼吁,博物馆应以公共性为目的,机关的使命感应永存于心,即便是寄存,都应有相互信赖与尊重的过程。
台当局“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19日举行“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来作为是否符合公共性?”公听会,就寄存办法的变革等问题,邀请学者专家进行讨论。
台北故宫院长吴密察称台北故宫典藏的质量很丰富并不需要以私人寄存的方式来弥补典藏。
吴密察说,台北故宫寄存办法的变革是为了“符合博物馆的公共性”,将以捐赠为前提的方式进行寄存,执行上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合约到期后即启动捐赠的审查程序;另一是在合约期满后确认寄存人同意捐赠,启动审查程序,若无捐赠意愿则由寄存人取回。
台湾政策研究基金会教文体育组召集人陈学圣认为,吴密察的说明,让人不解为何历经8任院长都相安无事的制度如今却“崩坏”,寄存制度被院长视为只是沦为有钱人的仓储?
还有多位学者均指出,博物馆应以公共性为目的,一旦做出决策,影响的不只一代人更是后代子孙参与或接近文化艺术的权利,即便是以捐赠为前提的寄存,都应有相互信赖与尊重的过程。
东吴大学社会系副教授刘维公则提醒,以捐赠角度看,重要文物要求捐赠在实务上可行性非常低,一旦文物迁出,再拿回来或借展的成本会超乎想象。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数学很枯燥?这位院士发现其中之美****** 编者按:他们,是胸怀祖国、求真务实的科学家,奋斗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是人们眼中的学术“大神”,用超智慧的头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他们,从学生时代走来,一步步成为了两院院士,引领着国家的科研发展。他们的青葱年代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否曾经也是“中二”少年?《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带你走进10位院士的璀璨人生。 本期嘉宾:彭实戈,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2020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 天选数学人的自学之路 彭实戈: 那个时候主要是靠自己学。开始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但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是一段难忘的回忆。那时候号召知青下乡,我们下乡以后,在农活不忙时,我会每天抽出四五个小时来读高等数学。下乡的地方没有电,只能点油灯,在旧墨水瓶里倒上煤油,用棉花卷成卷塞进去,这样就有了一个小煤油灯,时间多晚也不怕,有时候一口气看书到12点,这样去学习学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 对不起,老师已经教不了我了 彭实戈: 高考对我来说不是太难,我学到的知识远远超出高中的水平。我在山东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待在图书馆里,学生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非常强的人,但是大部分是数学基础还没打牢的人,上课的时候也需要照顾他们。当时我不去上课,自己去图书馆看书,对学校来说也是比较难办的。为难的点在于,我这种方式不知道算不算一种教学,好在当时强调教学改革,自己去学习,是不是也可以算是一种教学改革,当时也拿不准,所以学校也没禁止我不去上课。 “数学枯燥?我没觉得啊” 彭实戈: 大家都说数学是非常枯燥的,我没有这个感觉,我初中二年级以后就开始喜欢上几何学了。一般情况下,数学是以考试为驱动的,和以兴趣为驱动的完全不一样,真正学数学,是你得自己给自己出题,不是别人给你出题。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总策划 战 钊 宋雅娟 统筹|编导 宋雅娟 蔡 琳 文 案 蔡 琳谢 芸 摄 像 肖春芳 制 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光明网、哔哩哔哩、未来科学大奖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仲傅彩票平台地图 |